936

可以提供一些撒克遜人(Saxons)的資料嗎

請給我一些有關於撒克遜人(Anglo Saxons)的資料好嗎?最好是能夠有關於農業

社會地位和法律方面的

謝謝!
撒克遜王朝  康拉德一世去世後

東法蘭克王國的大主教及諸侯重新集會

推選撒克遜公爵亨利為王

是亨利一世 (Henry Ⅰ)

史稱獵鳥者亨利。

(1)亨利一世 Ⅰ

the Fowler

919-936以殖民及作戰雙管齊下的政策

將易北河至奧得河原被斯拉夫人侵居之地區奪回

設立勃蘭尼堡馬克 (Mark of Brnibor)

即後來的勃蘭登堡侯爵區 (Margraviate of Brandenburg)起源。

933擊敗匈牙利人 (2)936 亨利一世去世

其子鄂圖一世(Otto Ⅰ

936-973)被選繼位。

對內極力提高王權

數次擊敗法蘭康尼、巴伐利亞等公爵之叛變

將沒收之土地分給各地主教

使東法蘭克境內教會財產從此大增。

對外繼續執行向東擴展的政策950擊敗波西米亞 Bohemia境內的捷克人( Czechs)。

955又進攻匈牙利人

取得土地建立「東馬克」 (Ostmark)邊防區

即後來奧地利( Austria)的起源。

961因為教宗約翰十二世 (John XII)求援

出征義大利並至羅馬。

962年

由教皇 John XII為其加冕

稱「羅馬人的皇帝」東法蘭克王國也就改稱神聖羅馬帝國( The Holy Roman Empire)

認為是古羅馬帝國的真正繼承者。

  十一世紀後來自法蘭康尼的薩利安王室(OSalian House)的康拉德二世( Conrad Ⅱ1024-39)、亨利三世1039-56、亨利四世(1056-1106)本已相當程度的伸張王權

但在亨利四世後發生了政教衝突

雙方纏鬥兩百年左右1075-1272

使元氣大傷。

十四世紀後神聖羅馬帝國受到領土王國(後來的民族王國或民族國家)和城市(在義大利有米蘭主導下的倫巴同盟

以及日耳曼各城市)的抵制

再加上後來宗教改革所造成的各種發展

而漸趨不振。

  神聖羅馬帝國在盛時曾涵蓋現在德國、奧地利、捷克西部、瑞士、法國東部、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以及義大利北部和中部的部份土地。

但是它在基本上是個日耳曼政權和日耳曼國家

他號稱「神聖羅馬帝國」原本為大一統政治理想的復活

但既名之為羅馬

便勢必統治義大利

而且以世間最高權威自居

這些因素導致他與羅馬教廷發生不可避免的衝突

另外他的君主始終以選舉方式產生

基礎不夠穩固

雖有帝號

所統治的不過是一個鬆懈的邦聯。

選舉方式在查理四世(1346-78

盧森堡王室)於1356頒佈金璽詔令

更變得「制度化」。

此後只有七個選侯Elector握有皇帝的選舉權

他們是科隆 Cologne、梅因茲 Mainz和特里埃 Trier的三個大主教

波希米亞王( King of Bohemia)(地當現捷克西部)、萊因的巴拉提那 伯爵(Palatinate)、薩克遜公爵和勃蘭登堡侯 (Margrave of Brandenburg)。

皇帝逝後由他們在三十天內選出繼位者

如超過三十天仍未選出則減少供應和飲水

直至選出為止。

日耳曼也因為背負著神聖羅馬帝國的包袱

以及諸多不利條件

故其民族統一工作至十九世紀下半期始能完成

而日耳曼或德國Germany一詞亦常被稱為諸日耳曼或諸德( the Germanies)。

  在黑暗時代建立起來的神聖羅馬帝國

其歷史的進程與西歐其他的民族國家如英、法等國並不一樣

反而隨時代的進展

內部分裂的傾向越來越厲害

到了十六、十七世紀間

境內邦國已有三百多個

並各自成為主權獨立的國家

神聖羅馬帝國形同虛設。

而在散漫的神聖羅馬帝國組織之中

逐漸出現兩個特別值得注意的邦國

一個是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

House of Habsburg);而另一個就是普魯士(霍亨索倫家族

House of Hohenzollern)。

前者逐漸強大而成為最大邦國

神聖羅馬帝國之帝位後來即由奧地利國王兼任;後者則是後來統一日耳曼諸邦的核心。

十七世紀後期

神聖羅馬帝國的歷史

簡單地說就是這兩大勢力鬥爭的歷史。

更多資料:http://homework.wtuc.edu.tw/~wenlurg/forghis/0227-8.htm 參考資料 網路

文章標籤

toye4440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